
继2009年全国高考考试报名人数降低40万后,今年高考考试报名人数继续跌落74万,只有4个省份的报名人数没减少。根据山东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即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也恐将面临招生规模大于考试报名人数的窘境。
但将生源降低完全归结为自然现象,并不具备全部的说服力。此前的2009年,全国84万高中毕业生弃考。有关研究觉得,弃考现象暴露了“以高考考试的名义进行的规范化的淘汰”。
所谓过剩,当下更多集中在学费高昂、教学水平低下的一些独立学院,这类院校,亦被一些教育界人士觉得是过去十年高校大扩张中扩张出来的“劣质资源”……
生源充足时,只须有校舍,就会有源源持续的学生;但目前,忽然不同了
作为一所本科院校,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们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挨个问考试报名的学生们,你到底是否会来?虽然过程颇有讨价还价的意思,但现实确实这样。
黄冈师范学院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牌学校,是湖北第二批本科录取的院校,为了确保生源,招生老师要挨个打四千多个电话给准录取的学生。
不过接通电话的学生并不是个个都喜出望外,有的人是没听了解就挂掉电话。招生老师不能不再三拨打电话:“你不要激动,大家不是招生骗子,大家是黄冈师范学院……”
会有不少学生听闻之后开始犹豫,招生老师们不能不约好时间,再给考生打电话。假如这次他们明确回话不愿来,他们就会换一部录音电话打过去,把问过的问题重新问一遍。
“大家会对舍弃的考生进行电话录音,免得考生反悔了还说学校录取不公正。”黄冈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处处长杨凯说。
对于习惯了坐等的不少合法二批本科院校来讲,生源降低的现实正让生源战陡然加剧,他们不能不将宣传战前移,直接和考生交流。
几年前的好日子看着已经是终结了——当初生源充足时,只须有校舍,就会有源源持续的学生,但目前,“报到率”是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学校采取了诸如需要接到公告书后提前汇款缴纳床位预定费的方法,还有的院校以“早报到可以调剂专业”为由吸引学生尽快到学校报到。
不过,像黄冈师范学院如此的二本院校还不算是“艰难”,比他们录取批次更低的三本及高职院校,招生大战已经完全白热化。对独立学院来讲,从兴起至今的招生艰难,只是十来年的光景。
一名招生职员说,今年的招生,他们学校采取了院系“承包制”,每一个或几个学院承包一个区域。在襄樊,激烈的角逐之下,两个学校的招生职员打了起来。
据湖北内媒体报道,该省每年都有10%的录取新生没出目前大学里。
他们主如果被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录取的考生。一些省份还公布了录取却未报到的考生总数,甘肃2009年的数据是有一万五千人,这一数字是2007年的3倍。
与低端学校抢生源、提升报到率不一样的是,重点大学则是在抢优质生源——生源总数降低,优质生源的数目也相应降低,名牌、重点大学需要吸引出色生源考试报名,各地的“掐尖战”甚至丝毫不亚于低端院校的生源战。
湖北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说,真的开始生源大战的是名牌大学,近几年名牌大学的各种培优班,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角逐日益激烈。
将来高考考试录取率100%?
山东教育厅厅长齐涛曾对当地媒体表示,在不久的以后,山东高考考试录取人数将和高中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基本相当
上述种种表现都跟一个现象有着没办法摆脱的联系——自恢复高考考试以来,一个前所未有些危机开始显现,并将在将来几年愈加重:高考考试生源降低。
以教育大省湖北为例,今年高考考试考试报名人数降低2.7万人,而录取人数则增加1.41万,大学录取率达到65%。而且今年湖北初中毕业生人数比去年骤减9.4万,这意味着3年之后高考考试人数将面临急剧降低。
湖北还算好的,在北京,2010年高考考试报名人数是8万,与去年相比降低了20%,湖南今年的考试报名人数比去年降低了近10万之多,降幅也近两成。今年高考考试很多省份高考考试录取比率均超越80%,而全国大学录取人数仍然在持续增加。
但这并不是到此为止,依据山东教育厅的预测,到2013年,山东考生总量将从2008年的78万降低到50万左右。而山东2009年的招生计划是52万人,也就是说,即使是招生计划不增长,山东也恐将面临没学生可招的窘境。
以至山东教育厅厅长齐涛曾对当地媒体表示,在不久的以后,山东高考考试录取人数将和高中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基本相当。
这样背景下,今年以来,新现象陆续出现。譬如来自北京和东部的高校挺进甘肃“抢生源”,而甘肃,就是去年高考考试报名人数没降低的几个省份之一。
一些名校譬如南开大学,开始考虑在西部区域一些专业上的调整,增加金融和工商等热点专业。在教育研究者看来,这是握有招生自主权的发达区域的高校,由于当地生源的降低,开始有意识地将优势招生计划调整给西部。
在北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减少了超越10%的在京招生计划,但由于北京生源降低更快,在京的录取率却在提升;在上海,如复旦大学等部属重点院校,纷纷降低了在沪招生名额。复旦大学2009年,上海生源占34%,而今年低于了30%,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说,导致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在于本市生源逐年降低。此前,由于当地生源偏高,复旦被戏称为“阿拉复旦”。
区域之间的生源壁垒开始松动,如教育部的难点——需要部属高校当地生源不高于30%的难点,可能就此迎刃而解——当地生源飞速降低,让这类高校不能不向外埠打开大门。
什么高校将被抛弃
有关某些违规独立学院的种种负面认识已经显露无遗,在生源降低的大潮中也成为第一被考生抛弃的一部分
一方面是高校十年大跃进后成倍翻番的招生规模,一方面是之前慢慢传导目前忽然表现出来的高考考试生源飞速降低。那样,高校真的正在面临过剩危机吗?
而就记者采访的状况看,对于录取批次靠前的高校,还未到生源危机的程度,而对于录取批次较低的高校,生源重压愈加明显,有的学校甚至面临破产的危机。
所谓过剩,当下更多地集中在学费高昂、教学水平低下的一些独立学院,这类院校,亦被一些教育界人士觉得是过去十年高校大扩张中扩张出来的“劣质资源”——现在,当生源降低的时候,一些人才发现自己在裸泳。
此前,诞生在高校大扩招背景下的独立学院曾被誉为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典范,2003年是独立学院进步的转折之年,教育部颁布8号令,正式承认独立学院的办学形式。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3月25日,全国独立学院数目达到了322所。
然而,外面对它的批评从未停止。与公办大学不同,独立学院有更强烈的逐利冲动,生源是维系其存活的命脉;与纯民办大学的差别在于,独立学院又打着公办大学的旗帜招生,但双方在办学方法和理念上总是又不同。
西安一所独立学院的院长讲述了这一行业的办学之道,“核心是推广”。对他们来讲,只须能招来学生,其他都是次要的。“假如没一个规模是保持不下去的。”这位院长计算的保持运营的最低规模是7000人。生源就是核心,没肯定规模的学生就意味着投资不可以收购,学校不可以运转。
而当时,大部分匆匆创办的独立学院根本没完备的师资力量,教师的年龄呈现“两头多”的情形:一头是退休的教师,另一头是兼职带课的博士、硕士。
但在高校大扩张的背景下,对急切需要资金的独立学院来讲,面对充足的生源,动用各种方法招到更多的学生,远比提升教学水平来得更直接,也更急迫。
湖北教育考试院研究员胡向东说,“虽然从来没说过独立学院自主招生,但事实上却相当自主。”独立学院的民办投资人总是与中介维持好的关系,形成利益一同体,“像兄弟一样,平起平坐”。
那时全国各地招生范围的乱象丛生,如当年哄动武汉的“8·28”特大招生诈骗案,一位招生中介参与其中。他向华中师范大学影视工程学院招生处的员工首次批发100个录取公告书,一天内售罄,由于当时市场价是2.8万,他只卖2.1万。第二天他提着现金补满了100万,并想再批发一些,他们告诉他可以再给他800个,他吓一跳,嘀咕了一下:你华师招这么多人,有没这么多教室?
后来,他才发现,市场上这种公告书已经几乎是“无限供给”,他的角逐对手已经把价格降得更低,他和招生职员讨价还价后,每份价格减少了3000元。
在那段生源充沛的年月,一些学校的招生人数超越了教育部门批准的招生计划,学生毕业时才发现骗局,于是砸教室表达不满,教育部门为了平息事件,开始追认这类计划外生源的学位和学历。
愈加紧急的问题引发了主管部门的整顿,2008年2月,教育部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方法》发布后,独立学院进入了严肃整顿时期,教育部在今年采取愈加严厉的政策,开始对某些独立学院“亮起了红牌”——中止招生。
此时,有关某些违规独立学院的种种负面认识已经显露无遗,这类过去十年被扩张出来的劣质高校资源,在生源降低的大潮中也成为第一被考生抛弃的一部分。
因为各地表现并不同,变化大多呈现于局部,因此一些声音是预测性的,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就悲观地预测说,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的破产将不会遥远。
假如不可以提升办学水平,只看短期投资回报,“红牌罚下,是他们的势必命。”一位教育部门的官员说。
事实上,在生源降低的背景下,风向和重压已经波及一些相对较好的学校。二本院校、湖南吉首大学招生办老师廖金香承认,二本院校“还没有到吃不饱的程度”,但也表现出一定量的担忧。二本之间的角逐已经愈演愈烈,吉首大学的新做法是:跻身湖南教育展会,并史上首次在湖南教育电视台宣传自己。
高校面临的重压,在很多教育学家看来,是利好消息。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为之开心,“这对中国教育是一个前所未有些契机。以往拒绝教育改革的原因是投入不足,卖方市场,而今不同了。”
那个契机是如何在高等教育的现有格局中展开,而今仍不明朗。不过,它总会在生源持续降低的将来几年里的某天出现。
□谭翊飞 朝格图 马晓莉 寇爱哲